• 泰山之巅有宫阙(上)

    点击查看原图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宋凯

    在山东流传着一句话“泰安山神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泰山自古相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各方各路的神仙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碧霞元君了,民间称为“泰山老母”、“泰山老奶奶”,她如同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和沿海的妈祖一样受到人们尊崇,被誉为北方的“女神”。在泰山上下,共有三座供奉碧霞元君的道教宫观,下庙为灵应宫,中庙为红门宫,上庙就是位于泰山之巅的碧霞祠了。在古诗中,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句子来专门赞颂它。

    碧霞祠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

    碧霞祠选址精妙,为古今人们所称道。北有玉皇顶,东北有大观峰,东南有日观峰,南邻断崖,西通天街,在整个大环境中,碧霞祠以“藏”为特点。而它又是由天街通向岱顶的必经之处,若在天街方向仰望,碧霞祠高耸于山峰之上,云雾环绕,藏秀于崖峰之间;若在玉皇顶向下俯视,碧霞祠金顶耀目,依山接云,一派“仙山玉阁”的景象。

    记者了解到,碧霞祠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全国碧霞元君祠的祖庭,也是泰山现存最完美的一处古建筑群。因其历史悠久,198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观之一,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开放。

    碧霞祠是道教圣地,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时,丞相李斯见到一个女石像,拜为“神州姥姥”。转眼到了公元1009年,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时,因疏通山顶泉池,发现了一尊被毁坏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将石像更换为玉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建祠祭祀,取名“昭真祠”。发现石像的泉被称为“玉女池”。由于帝王的发现与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跃成为泰山女神。金代时候改“昭真祠”为“昭真观”,明代弘治年间改名为“灵应宫”。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碧霞祠”,嘉庆年间,又对整座建筑进行了大面积扩建。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重新修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了南神门以及东西神门阁,并在南神门上加修乐舞楼。经过明清两代数次重修,碧霞祠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如今,碧霞祠仍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在于集建筑、绘画、雕刻、林木为一体,被誉为高山建筑杰作,也成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

    “山门”南神门上建歌舞楼用于酬神演戏之用

    碧霞祠是岱顶规模最大的一组古建筑群,建筑面积3900多平方米,其中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筑,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既然是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地方,碧霞祠的整体建筑风格都显示出了一种大气和神威。碧霞祠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有三座山门,分别是东神门、西神门和南神门。有句古语叫做“天下名山,僧道多占。”所以,道家和佛家都把他们的庙观的大门统称为“山门”。

    南神门与东、西神门共同围成了碧霞祠前院。南神门宽2.7米,进深5.26米,高2.73米,东西各有门相对的小房一间。上面建造着清代雍正八年所修建的歌舞楼,高5米,两柱六檩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顶,用于酬神演戏。记者了解到,酬神演戏是庙观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村庙信仰中,为答谢神恩,求得神灵欢心和庇护,信众除了给神灵献上丰盛的祭品外,常常以歌舞、杂剧、鼓乐等形式举行活动,“演戏酬神”、“演戏娱神”成为一条重要的途经。酬神演戏的习俗由来已久,从古代开始,“鼓乐歌舞”一直被认为是沟通神灵的重要手段。唐代白居易已有“黄昏林下路,鼓笛赛神归”的诗句。随着民间崇神、祭神内容的不断扩大及民间崇神的地域色彩的不断加剧,宋代以后,酬神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项目。

    记者看到,碧霞祠的正面“山门”共有五间,为单檐歇山式殿门,是前后院建筑群的中界。在宽阔而高大的“山门”前,两侧建有与东神门和西神门平行的钟鼓楼,晨钟暮鼓可以发人深省,更壮碧霞祠威仪。碧霞祠工作人员介绍,如今,钟鼓楼中的钟和鼓已经都移到大殿之内,每天依然会按时敲打。道教尊崇的《道德经》有八十一章,供奉的道祖太上老君有八十一化应世,所以道教在敲击钟鼓之时都是八十一下,以“闻钟声,拜老君,离地狱,出火坑,愿成道,度众生。”

    铜瓦、“三金”令碧霞祠金碧辉煌

    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巅之上建一处与元君身份相配的祠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古人却先做到了。在这不大的地方,有山门、正殿、配殿、神门、钟楼、鼓楼、火池、歌舞楼等12组建筑物。

    碧霞祠建在高山之上,常遇急风暴雨和冰雪严寒,聪明的古代建筑师们为了防止风雨摧残和雷电轰击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明代开始就用金属覆顶,主殿、配殿和山门的房顶构件全部采用金属制成。到了清代,正殿的瓦、鸱吻、脊兽等也全部更换为铜制。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碧霞祠钟爱有加,他曾说过:“碧霞祠这组建筑群,在泰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很是完整严密。尤其是为了适应山顶气候,在建筑材料上亦有所改进处理”。

    记者了解到,碧霞祠里除了殿顶的瓦为铜铸之外,还有三件构造精美的铜质建筑,这就是一座“金阙”和两座“金碑”,它们被称为“三金”,是因为它们的外表均为鎏金制成。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介绍,“金阙”就是岱庙中的铜亭,是明代万历年间全铜铸造的方亭,造型和构件全部是仿木结构,原来设在碧霞祠中现在香亭的位置,明代末年移到了山下灵应宫,1972年迁入岱庙,原来的铜亭上有能开合的门扇,现在已经没有了。整个铜亭铸工精细,结构完整,经过几百年的风雨,至今依然金碧辉煌,瑰丽依旧,是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灿烂明珠。另外的两座“金碑”是进入正面“山门”后在左右两侧矗立的东铜碑和西铜碑。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东铜碑是在明代万历四十三年为建立金阙所立的记事碑,名为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铜碑。西铜碑是在明代天启五年所立的重修灵佑宫的记事碑,名为敕修泰岳大功告成赐灵佑宫金碑铜碑。”记者看到,两座铜碑形制相同,制作工艺精细,碑顶端的龙首雕塑细腻传神。不难想象出,当年“金阙”稳坐中间,“金碑”两面矗立,那番金碧辉煌的景象定让人心潮澎湃。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