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耄耋老人巧手变废为宝

    在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82岁的老人王宪节年轻时就是村里的“能人”。一段段高粱秆在他手中拼接到一起,就变成了一盏盏花灯。奇妙的是,这些秸秆像传统木工榫卯结构一样结实地咬合在一起,不需要钉子、胶水等固定。随着蜡烛亮起,热气流带着灯笼里的龙凤剪纸慢悠悠转起,别有韵味。

    “我的手艺是从村里一位走南闯北的老人那里学来的,那一年我才十几岁,但是老人已经80多岁了。”如今,耄耋之年的王宪节也多年未做过高粱秆转灯,但是再次拿起高粱秆,他还是能准确地测算出角度,把一段段秸秆准确地拼接在一起。

    今年,老人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做出了一盏六角灯笼,又在每个灯笼角安上小灯笼作为装饰,精巧别致。老人说,1954年,他亲手制作了3盏高粱秆灯笼,从此之后,村里有唱戏、庙会等热闹场合,都会借他做的灯笼“装点门面”。

    王宪节做的3盏高粱秆灯笼一直保存在老屋。后来老屋翻修,灯笼未能完好保存,只留下部分拼接灯笼的高粱秆。现在,这些历经几十年岁月的高粱秆已经包浆,从最初的原木色变成了赤红色。

    目前,王宪节的儿子王海强正学着切割拼接高粱秆,希望传承父亲的技艺。由于泰安种植高粱的人已经不多,今年王海强专门跑去外地托亲戚买来一批尺寸大小合适的高粱秆。他说,高粱秆外表光滑坚硬,内里结构是海绵状的,容易造型。最适合做灯笼的高粱秆是结出高粱穗的那一段。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粗细一致的高粱秆,否则榫卯制作得再完美,都不能做到严丝合缝。为了防止制作过程中高粱秆断折,必须将准备好的材料提前打湿。一些小的灯笼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如果做一个比较大的灯笼,就必须提前画好图样,计算好需要的材料以及榫卯的位置、间隔。灯架做成后,就可以粘贴灯笼纸、彩纸,或用颜料涂抹,讲究的可以再从内里贴上可旋转的剪纸。在灯罩里放一个支撑蜡烛的架子,把蜡烛放进去点燃,热气流会带动剪纸缓缓转起。

    卫驾庄村民王延华一直对大汶口古镇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情有独钟,也常常跟在王宪节身边观摩高粱秆灯笼的做法。他说,高粱秆灯笼是我国古建筑造型的缩影,在造型和手法上一脉相承,其制作工艺、创造思维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