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评 > 时评热点 > 观点 > 正文
  • 网约车新政满一年 接下来咋办?

    2016年7月28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我国随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网约车合法性的国家。如今,这项网约车新政实施已满“周岁”,不过,相比破局之初,现在的点赞声却并不强烈,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新政明确了网约车的合法地位,使得网约车从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阶段,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网约车现状如何?出路又在哪里?

    准入门槛太高,打车难现象重现

    网约车新政实施后,已经有24个省发布了实施意见。不少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出台的网约车细则,除了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外,还对驾驶人户籍、车牌、车型等作出要求,车辆轴距和排气量要求更高。例如,北京要求,私家车成为网约车后要变更为运营车辆,司机为北京户籍,车辆为北京牌照,5座三厢小客车排量不小于1.8升,车辆轴距不小于2650毫米。这些要求无疑将许多平台的网约车司机拒之门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司机和车辆因不符合标准而退出,全国多个城市再次出现打车难、打车贵的现象。

    此外,一些城市网约车司机考试命题过难也备受诟病。黄宗羲是哪个朝代的?蝙蝠是哪个国家的吉祥物?今年以来,有媒体不断爆出一些地方网约车司机考试中的“奇葩”考题。据报道,深圳市网约车司机考题题库共148页、3600多个题目,从交通法规到人文地理、地名路线、车辆安全,再到英语、粤语、普通话、礼仪等内容都有涉及,被参加考试的网约车司机吐槽“想开网约车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圳首场网约车司机考试通过率只有7%。

    监管乏力,衍生网约车“灰色地带”

    事实上,尽管各地网约车新政陆续施行,但违规的车辆和驾驶人仍然存在,部分平台、驾驶员、网约车行走在“灰色地带”,继续和监管者“躲猫猫”。

    今年7月,我国有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公布改革细则,已经或正在征求意见的加起来只有210多个;滴滴、神州两大平台获得经营许可的城市分别为22个、33个;全国获得网约车驾驶员证的仅有约10万名司机。全国已获得合法身份的网约车司机,还不及滴滴一家平台高峰期司机总量的0.6%。相对庞大的网约车市场,获得合法身份的网约车司机人数之少,既说明网约车新政的高门槛“吓走”了一批司机,也说明相关审批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一些城市,相关平台已经逐步按照地方新政变更派单规则。对于户籍、车型等限制,尽管一些城市的交通部门在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查处异地车牌或非本地户籍网约车,但在更多地方尤其是在中小城市,相关部门监管执法并未跟上,使得大量网约车行走在“灰色地带”。

    细则纠偏,放宽准入、创新监管

    在分享经济发展中,网约车不仅是一个起点,也最符合人们对分享经济的想象。当初出台新政,其目的不是为了打压网约车,而是为了让网约车市场有法可依、健康发展,其最终目的是给乘客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为市民出行多一种选择,让出租车行业更规范、高效。为了让网约车得到更好发展,应该朝着最有利于市民出行方便的方向,及时作出调整。

    对于网约车的准入门槛,一方面,要放宽网约车在户籍、车型等方面的限制,事实上,对网约车司机户籍的限制涉嫌限制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对排量的限制也与绿色环保出行相违背;另一方面,要简化网约车驾驶员的考试,交通运输部应及时调整相关培训教材,积极指导地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考生创造良好的备考环境,提高考试通过率,让全国各地考试进入正常轨道。

    对于网约车的监管,要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魔咒,需要处理好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关系,平衡好“放”和“管”的关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措施和政策,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制衡监管作用,对严重违法失信网约车经营者和驾驶员建立联合惩戒备忘录,并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互联网+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过多的限制本身就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政策的制定不会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作出调整。

    湖北日报:网约车,要正视问题再出发。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打车难是因为数量少,难打车是因为价格贵,网约车正规化后打车难度却在增加,归根到底是对平台、对车、对人的准入门槛定的还是太高。

    网友周东飞:国家赋予网约车合法性本是开明之举,新生的网约车要行稳致远,离不开地方层次同样的开明态度与科学精神。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