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国内 > 正文
  • 你一定不清楚的“119”前世今生

    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所以1992年起,每年的11月9日定为“消防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火警号码“119”的前世今生。

    设在霞飞路的救火总会。遇火警可直拨火警电话接法租界救火会

    警钟传递信号

    “早一分钟报警,少一分损失”,这是1949年人民消防队的口号。当时,凡是遇到火警,市民可拨打全市统一的火警电话:“63070”。而如今家喻户晓的“119”接警电话,则要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启用。

    在现代电话设备普及以前,消防报警有赖于“瞭望台”和“火警钟楼”。当时上海的高层建筑不多,在瞭望台就可鸟瞰全市,一旦发现火警,立即鸣钟报警。

    在公共租界,发生火警时,最初是由教堂的钟楼瞭望台鸣钟报警,黄浦江内停泊的主舰闻声发炮三响后,其余轮船一齐鸣钟。后来,因教堂的钟声不够清晰,1877年闵行路巡捕房(今虹口公安分局)建造了钟楼塔一座,并向教堂借来铜钟一尊,悬挂在上面。1880年,工部局从美国购来一尊最大的铜钟,上书“1865年纽约制造”的字样,悬挂在三马路(今山东路)外国坟山高塔上,成为工部局火政处的瞭望台。

    1880年从美国纽约引进,悬挂在外国坟山(今山东路黄浦体育馆处)钟楼上的消防大铜钟

    设在公共租界的瞭望台和火警钟楼总共四处,还有两处在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巡捕房和愚园路西。工程最大的则是华界小南门的火警钟楼,该楼于1908年动工兴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35.16米,分作6层,是当时南市地区最高的建设物,也超过了租界所有的火警钟楼和瞭望台,在第4层悬挂纯铜警钟1尊。

    火警钟楼上的大钟响彻云霄,声传全市。报警时,依照地区的顺序记数,比如南区救火会的顺序是2,那么这个区域发生火警时,就鸣钟两下,并依着地区数量悬挂小红旗,夜间改点红灯。

    此后的1915年至1933年间,租界的虹口、杨树浦、静安、宜昌消防队相继建立了瞭望台。

    电话报告火警

    在以警钟为主传递信号的同时,上海还开始试用电铃和电报,这样警钟、电报可以互为补充。1871年,第一台电传报警装置安装在维多利亚救火队车库和中区火政分处之间,两处可互传警报,该装置在今天被称作电铃。

    1873年至1874年间,为了使火警系统完全独立,不依靠电报线路,工部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立了一条专用火警线路,中央巡捕房可以通过专线与法租界公董局大楼、总会、维多利亚救火队车库、虹口捕房、虹口钩梯队及火政处前总机师住宅进行直接联系。

    1881年,公共租界开始有了电话机。这一年正是美国出现世界上首个电话局之后的第三年。丹麦商人开设的大北电报公司,开始在租界兼办电话业务。1882年2月21日,大北电报公司在外滩7号正式开设了第一个电话交换局,当时有30家用户。徐家汇天主教堂的天文台与租界洋行成了最先拥有电话的用户,工部局火政处则紧随其后。1885年,八个新建交通要道处的巡捕亭架设起了电话机,并与中央捕房、电话局、火政处联接起来。当年,现有的火警系统还进行了一次大检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大北电报公司

    1900年至1908年间,租界的电话开始普及,居民使用电话报告火警已比较方便。正式废弃了火警钟的报警方式,尽管如此,钟楼仍有人日夜眺望,遇有火警,值班人员就打电话报告消防队。居民家遇有火警,就拨“中央366号”或“150号”报告火警的所在地址。法租界则用“中央102号”报警,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专用火警电话。不过,火警电话的总机仍同巡捕房的总机在一起。居民如果去租界各主要交通道口的巡捕亭里打电话,则不必拨号,可直通总巡捕房和火政处。为了方便人们报警,一些电线杆上还设置了电话标志:采用红色玻璃作外罩,至夜晚,燃红底白字的方灯,上书“火警”两字。如遇火警,人们只要击碎玻璃罩,一按电铃,拿起话筒就可向消防队报告。

    自办火警总机

    随着城市面积的拓宽,消防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工部局火政处从巡捕房的电话网络中独立出来,拥有了自己的电话总机。

    1937年至1938年,工部局火政处一方面改造各个消防区队的电话设备,一方面将一架50门的电话交换总机安装在火政处办公大楼里,并与各区队、分队接通。同时在总机与区队间,安装一对火铃线。当控制室发出火警警报时,可以边电话通知火灾的地点,边按动火铃。各个消防队既可自己从外线电话中接警,派车出动,又可直接接受火政处控制室的指令,出动火场。公共租界还将各个消防队和总的控制室的电话号码登报公布,晓示大众。这既是早期的消防指挥中心,又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消防通讯网络系统,这套通讯设施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工部局火政处和各消防区队、分队、工场等部门负责人,一般都是西方人,大部分不通晓中文,不会讲上海话,内部文件材料,包括火警记录,均以英文书写。所以,当年招收的通讯员要求能粗通英文,至少会讲点“洋泾浜”英语,故当时的通讯员的文化素质都较高,能兼做翻译。在控制室的通讯员,除熟悉中英文路名、单位名称,接受英语报警电话外,还要用英文书写火警处理记录,以供英籍官员检查备案。

    上海早期接警照片

    至1914年,沪南地区东、西、南、北四个区救火会建立的会所建筑中,均采用了手摇的磁石式电话通信。发现火警,由钟楼会所分用电话通知各区救火会,但因为当时的电话局值班人员常有睡觉脱岗,以致电话屡摇不应。为了改善这种通信不畅、延误灭火时机的状况,救火联合会决定安装电话总机。1917年5月3日,《民国时报》对此作了报道:“上海救火联合会以前每遇火警,电话不甚利便,因拟仿照租界工部局救火会办法,装设电话专机,俾遇火警,得以由会自行接线,免话局传接,以期迅速。业由呈奉交通部核准。兹悉此项专机由北京运沪,昨日到局,现已饬匠动工装接。闻此项专机,拟装于第一区救火会内。以后各区救火会并自来水厂、警钟楼等及与火政有关之机关,概与专机接线,以期直接而免延误云云。”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办的火警电话专用总机。

    火警改号“119”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通讯设备还比较落后,消防瞭望仍是一种重要的报警方式。到1953年,共有瞭望台8座,每个瞭望台均备有望远镜一具。其中5座与消防大队装有对讲电话,3座与区消防队装有对讲电话。各台交叉瞭望,基本上可辐射市区范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消防队员在瞭望塔值班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飞机常来捣乱,为了反空袭,无线电通讯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1955年初,开始使用电台,经市人委批准,在杨树浦、宜昌、虹口、东昌4个队和指挥车上各安装100瓦收发报话机,初步建立起了无线电通讯网,为迅速调度创造条件,这在当时我国国内已是十分先进的了。为进一步完善消防通讯设备,后来又增设了固定中心站电台5座,分别设在杨树浦、宜昌路、吴兴路、庆宁寺等5个消防队内,同时还增设消防流动电台6座,分别设在吴兴路、车站路、庆宁寺、静安寺、大码头、河南路6个消防队的消防车上。

    随着全市火政的统一,经过市话局的努力,将原来各自独立的报警系统统一起来,提高了救火救灾的调度、指挥能力。市公安局消防处调度室由最初的8条电话线扩至50门共电式总机2台,无线电台1部,全市任何地方拨打“63070”或“00”都可以报到调度室。调度室总机与各个消防队、公安分局、自来水公司、救护大队等都可以直接通话;除直线电话外,与9个消防队还另有一对火铃线,按动电钮,消防队的火警电铃便大振,消防车可在一分半钟内出动。为防总机故障,每个消防队都装有外线电话,可以分区报警。此外,还与一些重要的公共娱乐场所和工厂企业设有直线报警电话。调度室实行24小时轮值制,全面掌握全市火警情况,对所辖区队或队的瞭望台时刻保持联系。

    新中国建立初,群众摇铃防火宣传

    “00”原是急救电话,转拨很费时间,“63070”又不易记,火警发生时,市民一紧张,非常容易拨错。而且,当时其他一些城市已采用“09”作为火警电话。为了便于统一全国的火警电话号码,1956年2月10日,火警电话“63070”和“00”改为“09”。1975年5月5日,上海为配合全国长途电话实现自动化,特别通讯服务号码由“0”改为“11”,本市火警电话号码因此也统一改为了“119”。

    当时更改火警电话的宣传单

    随着城市的扩大,电话事业的发展,8条“119”报警线逐渐扩大到了102条,另有备用电话300条,还设置了10条辅助报警“3232119”作为后备专用报警线。新装扩装或更新调换了12个消防队的电话总机,对27个消防中队的通讯室进行了改进装修。指挥中心至各中队的33条专线进行测试调换,重点工企单位的报警专线从66条发展到500条,提高了接受报警的效率。同时将中心与消防队的直线电话开通到郊县消防队,市民只要在有市内电话的地方,拨“119”都可报告火警。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