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评 > 时评热点 > 观点 > 正文
  • 扶贫首要精神“扶贫”

    魏宁

    现在距2020年还有不到3年的时间,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的目标要求,遵照“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决战已然进入白热化阶段。百年大计,千秋功业,扶贫助困的本质在于给贫者机会、给绝望者希望、给弱势家庭改变命运的出口,所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关键还是在“去穷根”上,  突出问题导向,培植内生动力、增强脱贫自觉性,把一切扶贫助贫的外在动力最终凝化为贫困人群为改变命运奋力一搏的内在动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拼命输血不如改善造血功能。扶贫攻坚既要着眼于贫困人群眼前生活的改善,更要长远看生活轨迹是否彻底扭转,是否已从根本上告别贫困。毋庸讳言,在一些脱贫返贫、不贫求贫的负面案例中, “等靠要”、安于贫困,甚至比拼贫困的咄咄怪事,就源于数字上暂时脱了贫,思想却远未脱贫,脱贫攻坚怕的是思想落伍和思路贫乏,难的是缺乏奋起直追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湖南省湘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改变在一些贫困群体中存在的思想“贫地”,真正让内因成为改变的主要动力,关键就看外在因素是否能撬动深扎在“贫地”上的“穷根”。比如,扶贫带来的是不是贫困人群所需要的,扶贫项目规划的是不是贫困人群所能达到的,扶贫助困是给钱给物还是提高技能、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是否真正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实际效果,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精神的“脱贫”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在于教育,教育不但给人以生存发展的能力,更能让人在困境中具备理性的自觉,为拼搏突围提供思想支撑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中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对教育进行投资的扶贫是长期回报率最高的扶贫模式,也是最具“打地基”意义的长效模式,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政策倾斜、教育投资应当成为扶贫攻坚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事业,方能在未来断了越来越多贫困人群的“穷根”。

    当然,教育不仅仅是对贫困子女的教育,也包括了对成年贫困人群、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应当通过教育让贫者脱离精神的“贫地”,重树生活发展的希望和信心;让社会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有更多理性的认知,不远离、不抛弃、不歧视,把扶贫事业扩展为全社会的事业,让共享小康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对于建成全面小康、彻底告别贫困的来说无异于加上了最重的一个砝码。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