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奏响强村富民主旋律 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 秦承娇

    金秋十月,泰汶大地一片欣欣向荣。虽然国庆黄金周已过,但肥城市湖屯镇前兴隆村依然车水马龙、游人络绎不绝,观光、采摘、体验、餐饮,一体化旅游服务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仅仅几年时间,前兴隆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土地、劳务、置业三大合作社,建设2000亩生态园林,建成130个智能光伏大棚,探索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趟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立体式发展的新路子,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10万元。

    这仅仅是我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2012年全省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现场会在泰安召开以来,我市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书记工程”,不换镜头、不换频道,久久为功、持续推进,构建了思想观念转型、政策牵引激励、支部带头引领、动能融合发展、强村富民一体、梯次提升迈进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年来,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达到13.19亿元,增长67.2%;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从1267个增加到2345个,占65.6%;村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由425个减少到87个,占2.4%,全市村集体经济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契机与先机

    更新发展理念,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升级版”

    “超威集团、苗木基地、生态旅游,现在,我们村有了三个‘聚宝盆’。”宁阳县堽城镇辛安村党支部书记宁方元自豪地向记者介绍。2005年,辛安村成功引进超威集团,村集体也有了份“稳定收入”。但村“两委”没有守着租金过日子,而是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借助龙头企业扶持,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土地种植苗木花卉,完善配套设施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生态农业、土地简单发包向多元增收模式的华丽蝶变。

    近年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单靠资源简单发包、闲置资产租赁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村级组织运转、服务群众和乡村治理需要,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发展观念,站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二次创业”,实现村集体经济的提档升级、“凤凰涅槃”。

    我市紧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形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契机,更新观念,调整架势,以新理念推动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理念,打破村庄界限、条块分割,在县域、镇域范围内统筹谋划,科学划分功能区,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构建连片开发、村庄联合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发挥党委政府的组织作用,统筹推进区域内各类发展要素深度融合,把各方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放大集成效应,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升级版”。进一步强化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党支部联系服务群众的“桥头堡”作用,坚持强村与富民有机统一,依靠群众支持发展,依靠发展凝聚群众,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了支部打头阵、党员作示范、群众来跟进的生动局面。

    破局与布局

    强化政策牵引,开启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是村集体经济发展亟需破解的困局。如何引导更多的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聚集,形成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的鲜明导向,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我们村底子薄,村集体账上躺的钱还不如老百姓家的存款多,缺钱、缺人、缺想法,要啥没啥。”回忆创业的艰辛,泰山区上高街道魏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徐峰感慨良多,“听说市里出台了新政策,有了专供村集体发展的扶持基金,我们抓紧申请了贴息贷款,这才有了‘第一桶金’。”在市派科技指导员的帮助下,魏家庄村借力金融资本撬动增收项目,建设“上高庄园”休闲旅游项目,兴建厂房发展租赁经济,2016年村集体收入760万元。

    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我市不断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从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人才支撑等方面多管齐下,用新动能推动新突破,按下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快进键”,打造了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引擎”。

    财税政策牵动。实行政策资金集中投放、分配权下放,市财政每年整合1亿元涉农资金,由县市区打包使用,重点扶持第一书记村和经济薄弱村,累计扶持增收项目3050个。出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实施办法,加大新增地方财力反哺力度,为农村发展减负助力。

    金融资本撬动。设立1亿元规模的农发基金,实行贷款贴息、担保费补贴,为村级发展提供信贷支持,2013年以来发放贷款2.9亿元、扶持项目131个。推广“企业+集体+农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撬动金融、工商、社会各类资本注入农业、投入农村。

    科技人才带动。坚持扶贫先扶智,市级遴选2批352名专家人才,对口安排到503个第一书记村担任科技指导员,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县级普遍建立专家服务团,巡回问诊、解剖麻雀,帮助村级理路子、定规划。实施“能人归巢”计划,支持本村在外能人回村兴办村级发展项目,吸引能人回归、项目回乡、资金回流。

    能力与活力

    锻造过硬支书,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生力军”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村的 “掌舵人”,是村级班子的“主心骨”、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我市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牢牢抓住村党支部书记这个“关键人”,在过硬党支部建设中,把支部书记个个过硬摆在首要位置,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发展能力,激发创业活力。

    最近,东平县彭集街道的村党支部书记们干劲特别足。通过了解发现,原来县里设立了村级工作擂台赛,每年从乡镇评选出的86名“优秀擂主”中评选表彰10名全县“十佳擂主”。眼看年底的评选马上就到了,他们卯足干劲往前赶,力争拿个好名次。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在全市推广东平县村级工作擂台赛经验,引导县市区积极开展支部书记“拉练亮晒”,通过举办支书论坛、成立发展协会、开展擂台赛等方式,激发支部书记等不起、坐不住、动起来的内生动力。同时,用严管厚爱激发活力。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建立“两提一补三挂钩”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营造拴心留人环境。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为了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素质,市财政每年列支200多万元,充分发挥党校主阵地和高等院校作用,通过“一点为主、多点开花”,分层分类开展农村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2012年以来,市级举办示范培训班38期,培训5000余人次。

    启动“育苗升级”工程,把本土返乡创业大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库,优先培养成党员、跟踪培养为村干部。整合工商资本、政策资金,以集体入股等形式支持他们创业,形成集体群众增收、支部脱胎换代、留下大学生发展的多赢局面。新泰市东都镇酒台村吸引本村大学生返乡创业,鼓励返乡大学生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放开手脚、施展才华,带领群众发展林果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成功注册“康王台”商标,将家乡的蜜桃、香椿打造成了知名电商品牌,带动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目前,全市共有273名返乡创业大学生纳入后备库,110人进入村“两委”班子,19人担任党支部书记。

    整合与融合

    放大特色优势,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增长极”

    扛了大半辈子锄头的新泰市翟镇玥庄村村民,如今成了“中节能现代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工人,他们身后一组组泛着亮光的太阳能光伏电板,远远望去宛若朝阳下的大海,而数百个光伏大棚内绿油油的蔬菜一片生机盎然。为解决压煤搬迁村发展后继乏力问题,新泰市启动“光伏领跑者”计划,建设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地面搞蔬菜大棚发展一产,高层搞光伏发电发展二产,引入物流公司搞活商贸流通发展三产,形成了立体发展大格局。

    这种“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突破了村集体经济由基本保障型向高端发展型迈进的瓶颈,是我市实施动能融合、优化发展路径的成功探索。近年来,我市坚持多业并举、多产并进,聚合内外发展要素,放大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在土地资源融合、人才资源融合、工商资本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上做活文章,把各方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逐渐形成了土地规模经营、龙头企业带动、金融资本撬动、一产接二连三、股份合作经营、村村抱团共赢、资源综合开发、物业优化升级、打造电商品牌、人才资源汇聚等10种新型发展模式。

    比如,土地规模经营。岱岳区满庄镇曹家寨村引进曼华庄园项目,流转土地1500亩,每年获得租金和收益分红,2016年村集体收入65万元。比如,龙头企业带动。宁阳县引入投资10亿元的温氏集团畜牧一体化养殖项目,8个乡镇107个村围绕参与企业生产环节,累计实现增收1500余万元。比如,村村抱团共赢。肥城市老城街道东关居联合张花峪、田花峪、河口三个村共同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2016年实现村集体收入354万元,并带动三个村集体及村民增收200万元。比如,物业优化升级。泰山区上高街道宁家结庄村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家具、汽车、花卉三大园区,成立企业管理服务公司,发展物业经济,2016年村集体收入800万元。比如,股份合作经营。泰安高新区徂徕镇许家庄村参照股份制公司运营模式,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仓库和集体土地入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0多万元。比如,资源综合开发。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和泰山景区大津口乡沙岭村立足资源优势,整体规划、综合开发,先后成立旅游公司和螭霖鱼合作社,分别实现村集体收入72万元和45万元。

    输血与造血

    突破弱项短板,确保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掉队”

    2015年2月,山东农业大学的吴绪东来到东平县接山镇夏谢五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的任务就是帮助村里摘掉“贫困帽”。“想要帮一穷二白的夏谢五村走上致富路,得学会借船入海、就地生财。”吴绪东以60万元扶贫资金为杠杆,撬动400万元资金,建成特色草鸡养殖基地,企业、集体、贫困户按照5:1:4入股分红。如今,夏谢五村年收入达到了46万元。

    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尖兵作用,我市探索实行责任捆绑、项目捆绑、资金捆绑的方式,引导第一书记引资金、上项目、兴产业,成为焕发农村生机的“活力因子”。2012年以来,市县第一书记共帮扶新上致富项目2623个,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389.84万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集体经济整体提升,既要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中高端村发展上水平,更要树立底线思维,有效破解薄弱村、空壳村无区位、无资源、基础差、起点低的难题,不让一个村掉队。近年来,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用好第一书记这支脱贫攻坚的尖刀部队,加大帮扶力度,实施综合整治,有效促进全市村集体经济全面开花。

    复制推广简易增收路子。总结提炼投入低、成本少、风险小、见效快、容易复制应用的做法,推广以“组织引领、产业支撑、区域带动”为主要内容的“郑龙模式”和依靠犄角旮旯边角地赢得发展“第一桶金”的“边角经济”,提供可学可用的路径办法。

    政府投入推动稳定增收。对无区位优势、无可用资源、无增收渠道的“三无村”,县乡党委拿出一定资金,采取异地置业、入股企业、放大扶贫资金效应等形式进行兜底,帮助村级建立稳定收入来源。

    结对帮带促进薄弱转化。结合过硬党支部建设,全市评选命名178个农村红旗党支部,1个红旗支部帮带5个薄弱村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共同提升。实施村企“牵手合作共建”行动,全市村企合作集体增收项目达到359个,总投资16.8亿元。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是党委、政府工作的永恒主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工程。目前,我市又制定出台一揽子引领村级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动能提升”工程,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消灭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推动集体实力更强、村民更加富裕、产业持续发展。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带着多年探索实践的经验和成果,我市将乘着党的十九大的东风,引领村集体经济这艘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