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新闻 > 正文
  • 中国文化的新开展:儒家生态哲学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危机成为了人类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是生态问题并非是自然环境自身的问题,而是“人化自然”的直接产物,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整体观念的转变,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自负心态,唤醒自身面对当下生存处境的忧患意识,并从传统的观念资源中寻求启示和支持。许多学者已经指出,儒家哲学中的某些观念可以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比如钱穆在晚年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观念表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另外,像杜维明等新儒家也认同儒学本质上是生态的,它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传统。

    儒家哲学在对治人类中心主义与启蒙心态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工业革命至20世纪晚期,启蒙心态一直是现代西方的主导性意识形态,这种心态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对自然的祛魅与过度开发——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人的牟利工具。人类中心主义是启蒙心态的果实之一,其最直接表现就是将人类的利益置于自然的整体利益之上,可以无限度地占有、支配、利用自然。但惨痛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不仅不是世界的主人,甚至是宇宙间极为脆弱的存在物。这就需要立足人类发展的现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进行反思。而儒家哲学本质上是生态的,始终关切着天人关系,即宇宙、自然与人的内在关系及人在万物中的地位问题,对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启蒙心态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天人合一”的观念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性存在方式。如《易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就是表明人和天地万物在阴阳运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本性。又《中庸》开篇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指出人性源自天道,二者具有本体统一性。天也就是自然,天人合一,既是天道与人性的合一,又是自然与人内在价值的统一。其次,儒家哲学充分表现出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尊重。尽管《论语》中有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样对人的价值优先性的强调,但儒家亦同样尊重万物的生命,将“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同等对待,使人与万物的生长发育在自然大化中得到统一。如《礼记》上说:“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董仲舒讲的“恩及鳞虫,则鱼大为,鳝鲸不见,群龙下。……咎及鳞虫,则鱼不为,群龙深藏,鲸出见”,都可以看出儒家对动植物的生命和内在价值的尊重。据此,我们认为儒家人文主义根本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础的包容性人文主义。简言之,儒家虽然承认人在思想与行动上的优先性,但是却能够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在同一场域中的存在物,并承认后者所固有的内在价值,这样,人对自然的权力欲望就转化为一种平等和友爱的精神。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