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发布

    2017年9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蓝皮书由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发布会致辞,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博士对蓝皮书进行了发布。发布会由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邓泳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陈晴钰、CCG副秘书长 郑金连、CCG研究一部总监李庆等出席发布会。

    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全球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近年來我国进入了由人才全球流动向人才回流的竞争新时期。全球人才竞争力排名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国际社会重视,国际著名商学院等人才研究机构每年发布“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和“世界人才报告”。为及时把握我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分析我国在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建立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形成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排名,从国际人才规模、结构、创新、政策、发展和生活六方面对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单位指标和省域指标描述,旨在为各区域从事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等提供对比参考,为提升各区域和国家整体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的《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当前,中国国际人才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得分第一的上海竞争力指数也仅刚过及格线,中国国际人才比例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国际人才规模上,最后一名山西与第一名上海差距悬殊;当前来华留学(课程)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马太效应”影响明显;广东成为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并在国际人才创新方面表现最佳。与此同时,江苏、广东、上海等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在政策方面,公安部出台了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出入境政策,支持上海科创中心的12项和10项出入境新措施,以及支持广东自贸区建设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的16项与10项出入境新政,极大地支持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锋的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正在形成追赶之势,区域国际人才竞争正在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蓝皮书还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包括代表性区域分析(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国际人才专类分析(来华留学生、来华工作境外专家),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国际人才发展经验,以及围绕创新集聚区域国际人才集中突破、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方面的政策建议。全书由总报告、理论篇、区域篇、专题篇、政策篇和附录六部分组成。

    据了解,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为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对于区域人才竞争力和国际人才竞争力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在可获得的权威数据的前提下建立。本指标体系共分为六个维度: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国际人才创新指数、国际人才政策指数、国际人才发展指数和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六个一级指标下设有十三项二级指标,以及三十六项三级指标,各区域最终得分排名由综合分数决定。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CCG主任、本书主编王辉耀表示,2013年CCG发布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基于我国各区域人才竞争力发展的海量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方法,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CCG发布的《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开创性地提出“国际人才评价指数”,并建立了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填补了国内区域国际人才评价的空白,为竞争力评价研究领域和人才发展研究领域提供了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报告不仅对于构建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标准体系是有助益的尝试,对于中国各个区域全面了解国际人才各个维度情况,并找到针对性改进措施,提升国际人才竞争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国际人才宏观政策和人才竞争力上还有很多不足,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从消失的“人口红利”中寻求“人才红利”,以及如何解决人才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他表示,希望这部蓝皮书能够发挥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发挥智库和出版者应有的作用。

    以下为《区域人才蓝皮——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部分要点: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呈三个梯队分布,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发现,总体来看,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上海竞争力指数为3.91分(六个维度,每个维度最大值为1,最大指数为6),成为本次评估国际人才竞争力最高的区域,按百分制来换算,仅以65.17分刚刚跨过及格线。北京、广东和江苏位列2-4位,与上海共同形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为3分及以上)。这一梯队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共性,其中,江苏和广东长期位列中国GDP省份排名前两位。

    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发展较快的省份构成第二梯队(综合得分为1.5-3分)。浙江以2.53的得分担任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若细化到各个分指标来看,两个梯队的差距并非归咎于个别因素。第二梯队还包括辽宁、山东、天津、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河北、安徽、陕西、广西、湖南、江西、黑龙江、重庆和河南,得分跨度为2.31-1.51分。

    第三梯队主要为中西部地区国际化发展较慢的省份(综合得分为0-1.5分),依次为新疆、吉林、内蒙古、海南、贵州、山西、西藏、宁夏、青海和甘肃,得分分布在1.49至1.15之间。虽然其中不乏与其他国家接壤的省份,但由于深处内陆,接壤国家的人才以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主,现阶段并未给接壤区域带来显著国际人才红利。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综合指数情况

    国际人才规模各省域差距如“落崖”,北京、上海最吸引留学生,江苏的境外来华专家数量超越北京跻身前三

    从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单类指标来看,“国际人才规模指数”是六个维度指数中最能够直观体现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的指数。研究发现,各省市“国际人才规模指数”差距相对明显,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山西的分差达0.8分(最大区间为1分)。北京紧随上海位居第二。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三、四位,但与上海、北京差距明显,其次为天津、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这一差距也可以在均值(0.15)与中间值(0.06)的对比中看到,均值比中间值高出一倍多。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规模指数

    在其二级指标“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当前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0.99)和上海(0.86),北京得分接近最大值1分。这与当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情况,以及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力度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天津在该指数以0.42分位居第三。可以看到,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省域来华留学规模普遍不大,反映出我国当前来华留学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困难。

    “境外来华工作专家规模指数”作为其另一项二级指标反映了来中国境外专家的区域分布情况。研究显示,广东是引进外国专家最多的省份(0.82),上海(0.77)、江苏(0.64)、北京(0.63)分列2-4位。浙江虽以0.27位列第五,但与前四名评分差距显著。这与“来华留学生规模指数”中各区域差异情况相似,说明当前我国国际人才分布的均衡程度相对较差。

    国际人才结构各省域差距不大,安徽、辽宁、河北胜出“北上广”,北京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掉落“一线”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在不考虑规模的情况下,仅对人才结构进行分析,是对一个区域人才结构特征的真实反映。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域引进的国际人才质量层次相近。安徽、辽宁、河北位居前三,其指数得分分别为0.71、0.64、0.61。而排除了国际人才数量等影响后,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结构排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江苏国际人才结构受影响最小,仍以0.61分排在第四位。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结构指数

    此指数由两项二级指标组成(“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和“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指数”,权重分别为0.258和0.742)。研究显示,安徽及西部地区人才学历结构相对偏高,该地区引进人才针对性相对较强,且主要以普遍有较高学历的科研类人才为主。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的国际人才引进更趋市场化,具有多样性,其国际人才学历结构指数被相应稀释。

    “国际人才职业结构指数”数据显示,江苏(0.72)、广东(0.70)、上海(0.64)的国际人才职业结构相对较好,而同样作为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北京(0.49)仅排在第24位。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更多地集中在中短期区间,故在聘请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在数据的反应上会有一定差距,如短期聘用过程中的引进方式、签证类型和岗位情况都会趋于便利化而从简。

    国际人才创新广东居榜首,西部地区创新潜力高

    “国际人才创新指数”是对国际人才在创新发展和创新贡献方面的预期成效进行评估。广东(0.68)、江苏(0.59)、上海(0.56)和北京(0.56)表现相对较好,这体现出对国际人才集聚区域的创新能力预期相对较高。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创新指数

    在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创新基础指数”中,陕西(0.69)、贵州(0.63)、西藏(0.63)等西部地区得分相对较高,即国际人才来源国和所涉及行业领域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与该地区引进国际人才具有明确导向性有重要关系。北京(0.60)、广东(0.53)和江苏(0.50)在市场化引进国际人才时,其国际人才创新基础仍然保持靠前。但上海此指标的得分不高,为0.39。课题组分析,这与上海所引进的国际人才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与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其他领域的创新潜力相比偏弱相关。

    “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主要反映境外来华专家对于行业的贡献预期。数据显示,广东(0.75)、上海(0.65)、江苏(0.63)排名靠前,其中广东领居首位,北京国际人才创新贡献指数受长期工作人才的数量影响,以0.54得分居中。随着我国人才政策不断突破创新,国际人才在中国发展将成为新常态,区域引进国际人才的工作周期需要向中长期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新作用。

    国际人才政策东、中、西部地区形成不同落差,江苏跃居榜首

    在“国际人才政策指数”维度,区域间差距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其中,江苏(0.81)得分最高,随后依次为北京(0.68)、浙江(0.58)、广东(0.48)、上海(0.46)、福建(0.40)和四川(0.40)等。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政策指数

    其二级指标“国际人才政策创新指数”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的情况反映(并不是对于国际人才政策的全面梳理比较),浙江(0.91)、江苏(0.83)、上海(0.77)、北京(0.62)得分相对较高,广东得分位居中上(0.49)。这与广东顶层政策中人才“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具体政策未及时出台有关,但广东在国际人才出入境政策方面表现了良好的创新性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针对广东出生或原户籍为广东的外籍华人推出了5年以内多次入出境有效签证,对华人回国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政策突破。在“国际人才政策配套指数”二级指标中,各区域出现显著落差,并呈阶梯状分布。其中,江苏(0.80)、北京(0.74)、广东(0.48)分数相对较高。

    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最大,上海得分“爆表”,北京仅为其半数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是对国际人才来中国大陆开展工作的基础环境进行评估。数据显示,上海达到指数最高分值1,也是六个维度指标中唯一获得满分的区域,随后是北京(0.49)、广东(0.41)、天津(0.37)和江苏(0.33)。北京虽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但其得分与上海相差一半。上海依托港口经济和良好的国际化发展背景,是外资企业落地和国际贸易往来的最重要门户。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发展指数

    在“外资企业发展环境指数”二级指标中,东部及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情况相对较好,而内陆区域则相对较差且差距显著。上海的指数达到1,北京0.44,天津0.34,广东0.31,江苏0.30。

    另观察“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指数”二级指标,对外贸易发展环境整体上比外资企业发展环境好,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情况仍差距较大。其中,上海仍达到最大指数值1,北京0.57,广东0.55,天津0.41,江苏0.35。研究分析,我国多数区域在国际贸易的表现不足,致使其国际人才引进仍以项目引进为主,发挥国际人才市场动能的环境欠佳。

    国际人才生活幸福感广东最有保障,中西部区域居住环境具有较好潜力

    第六个维度“国际人才生活指数”对国际人才在中国生活的实际需求进行比较,包括“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国际人才旅行指数”三项二级指标。总体来看,广东(0.79)、北京(0.67)、江苏(0.53)、山东(0.53)和上海(0.52)的国际人才生活指数最高。

    《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在京发布

    国际人才生活指数

    “国际人才社会保障指数”具体评估了区域对国际人才的医疗需求和子女教育需求的供给能力,广东、江苏、北京、山东和上海位居前五。研究分析,广东、江苏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2015年所拥有的三甲医院数量分别为132所和135所;而北京、上海拥有较多的国际学校,2015年拥有教育部认证的国际学校数量分别为20所和21所。

    课题组还通过“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指数”对国际人才在区域居住的舒适度予以评价。宁夏、广东、内蒙古、海南、北京位居前五。广东、北京是城市化发展与生活舒适度结合程度相对较好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区域在国际人才居住环境方面具有较好潜力,其空气质量和公园绿地面积等,对于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国际人才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需要进一步将这种自然吸引力转化为吸引国际人才入驻发展的能力。

    “国际人才旅行指数”反映了区域出行的便利情况和国际人才对区域文化的认可度。数据显示,广东(0.91)、上海(0.88)、北京(0.70)、云南(0.48)、浙江(0.33)位居前五。前三甲作为中国对外的重要门户窗口,在国际航班和国际游客接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云南居于第四位的良好表现显示,吸引国际人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区域需要将“长板”拉长,有助于在对综合能力要求高的区域国际人才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蓝皮书建议:顶层设计与软实力建设并进以吸引国际人才

    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北京总部发布《2017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还以省域为划分,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的国际人才竞争力绘制了指数雷达图,并进行了逐一分析。

    为了解决我国各区域在人才管理与服务、人才政策创新与突破、人才新政推广与实施、城市软实力提升、国际人才开发合作等方面发现的限制和问题,蓝皮书还基于全球化智库(CCG)和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多年来在国际人才领域的研究积累,针对性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二)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国家创新区域应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持续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四)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五)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