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国际 > 正文
  • 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在“一带一路”中追求跨越发展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已从3年多前的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在包括教育在内的多个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势。大学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怎样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提升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教授。

    记者: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度推进的过程中,大学面临怎样的机遇,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来斌:“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的特质,决定了它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我国正走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是中国大学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积极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无疑为中国大学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中心提供了重要路径。

    记者: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行产业,贵校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统筹谋划战略重点?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为油而生、因油而兴、与油共进的行业领军高校,这样的“出身”为我们打下了“国家使命”的深深烙印。在学校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国之所需,校之所重”是一以贯之的选择,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学校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依据。

    石油也是我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石油石化工程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蝉联第一。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发挥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科技协同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参与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记者:学校近年来采取哪些具体举措在融入和服务中实现自我发展,从而做强“教育”与“能源”跨界这一“先天优势”?

    张来斌:助力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发展战略,为我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先发优势。上世纪9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走出去”战略,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开启了海外油气合作之路。为石油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企业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成为学校上下的共识。

    为此,学校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校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国际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全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开设语言类特色班,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扩展到37个,先后有600余名中国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二是探索建立国内外联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如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启动实施了中俄联合培养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项目,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校—企—校联合、校—校联合等方式为企业海外项目“订制”专门人才。三是探索建立面向资源国的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已经培养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仅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在读和已毕业的学历留学生就超过1000名,目前在读的留学生中有8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积极开展针对中国企业海外项目外方雇员,外方能源行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及政府官员的高端培训。

    记者:去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立了克拉玛依校区,积极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如何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同频共振?

    张来斌:建设克拉玛依校区是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署,也是服务西部教育的新步伐。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区域定位,坚持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充分利用当地石油、石化、金融、信息等产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及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校面向国际竞争、对接国家能源战略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必然选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借势而为、顺势而为,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相信,服务国家需求,就是在为自身发展开拓空间、赢得机会、争取支持、创造价值;也只有坚持把自身的发展同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