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普照寺住持元玉把佛教融入儒家文化

    在泰安环山路的北坡,有一座六朝古刹“普照寺”。它位于凌汉峰前,峰峦环抱,一涧低流,苍松翠柏掩映。庙宇依山层递而上,是泰山一组完整的佛教寺院建筑群。

    普照寺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及摩松楼为中轴线,组成四进式院落,东西配以殿庑、禅房、花园等。在普照寺东边,有一片石头建筑的废墟,它就是康熙年间普照寺住持僧元玉的石堂,是元玉同他的诗朋酒友诗酒唱和的地方。

    研究一下元玉,也许可以了解佛教在泰山的最后演变。作为佛门弟子,在这片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他所做的就是“援佛归儒”。他开堂说法,总是儒家的“三纲五常”。他大谈忠臣孝子之心就是佛心,就是天性。他注重现实,有意淡薄入世和出世之间的界限,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要把出世主义的佛教变成具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世俗宗教。在普照寺重修碑的碑文中他写道:“儒家仁厚德即释氏慈悲心。”元玉每天起床后烧三瓣晨香,第一瓣香不是敬佛祖,而是祝皇上万寿无疆。在筛月亭有一幅对联:“引泉种竹开三径,援释归儒近五贤。”露骨地点明了元玉要把佛教归入儒家门庭的企图。他有一段关于泰山的名言,表达了儒家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愿天下人泰,泰山始是泰;愿天下人安,泰山始是安。若是一人不安,便是泰安不安;若是一人不泰,便是泰安不泰。”

    保佑“国泰民安”,是华夏儿女,上自帝王,下至百姓,一致赋予泰山的神圣职责。依附泰山的宗教,要想在泰山立住脚跟,也就必须履行这一职责。

    普照寺建在泰山之阳,是泰山佛寺遗址的一个例外,泰山佛寺为避免与道教争锋,选地一般都在岱阴,或者在泰山的西北麓和东南麓。建在泰山之阳的佛寺只有两座,除了普照寺,还有泰山西溪百丈崖之北的竹林寺,竹林寺在清代就已荡然无存。仔细考察泰山之阳这两座佛寺的选址,虽在泰山之阳,却是择隐而筑,藏于山怀之中,一概偏离登山主盘道。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泰山佛教在历史上一直非常兴盛,而且也牢牢地在泰山立稳了脚跟,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却始终无法控制住泰山,成为泰山文化的主流。可以说,佛教自始至终都是作为泰山的附丽而存在的。

    (撰文王鲁湘 图片王德全)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