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泰安 > 正文
  • 【泰山地理】一出锡镶记 手上功夫见真章

    QQ截图20170216165523

    本网记者 颜晓东 文 陈阳 图

    没有模具,凭的全是手上功夫

    略显昏暗的小屋一角的一盏台灯下,徐衍祥正小心翼翼地焊接着两块裁好的锡片,一旁炉火中一块几乎烧红的烙铁、地上的锤子、木板等便是徐衍祥的全部工具,正是凭借着眼前这几样不起眼儿的工具,一件件原本冰冷的材料经徐衍祥的手变得美轮美奂。

    徐衍祥告诉记者,制作锡具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他自幼学习到现在已经几十年了,仍不能保证所有的作品都没有瑕疵,以最简单的壶嘴的为例,一把紫砂壶壶嘴破损后,在对破损处镶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壶嘴的模样画样,以便保证所镶锡壶嘴能与壶身完美融合。

    画样结束便要根据所画模样进行裁剪,两个平面的壶嘴裁剪完毕后便进入焊接过程,这个过程更为细致,稍不留神留下漏洞壶嘴便会出现漏渗水的情况,焊接后壶嘴只是有了雏形,需要经过塑形来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打磨确保壶嘴光滑细致,最后一步便是将成形的壶嘴与壶身焊接在一起。

    “这才只是最简单的壶嘴镶锡,而具体壶盖制作,甚至锡制的酒壶、酒杯则更为繁琐,而且我们这一行没有模具,完全凭借手上的功夫。”徐衍祥说。

    三代镶锡,不少人慕名上门修壶

    据徐衍祥介绍,泰山锡具制作技艺又叫徐氏锡具制作技艺传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三代了,“我爷爷十几岁时在济南锡铺学艺,后来回到肥城做锡匠,当时一钱庄主人不慎将其视为珍宝的紫砂壶弄碎,我爷爷用铜丝和锡将他的紫砂壶修好,钱庄主人大喜,逢人便夸赞我爷爷手艺高超,从那之后找我爷爷镶锡的人便越来越多。”徐衍祥说。

    清末民国时期,徐衍祥的爷爷兄弟三人便在山东一带小有名声,不仅能在镶锡紫砂壶上雕龙画凤,还收徒七十余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更是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追捧;到了徐衍祥父亲那一辈儿因为战乱及建国初期的萧条,人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徐氏镶锡工艺进入低潮期,传承者们也迫于生计该行从事其他工作,只能抽空做些简单的锡壶、酒壶等工具。

    受父亲影响,徐衍祥和兄弟们开始自幼学习镶锡工艺,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在哥哥们陆续成家后,徐衍祥更是受到了父亲一对一的指导。经过这么多年的钻研提升,如今徐衍祥也名声在外,慕名找上门修壶的人络绎不绝。

    单调乏味,年轻人多不愿意干

    因为自幼受家风影响,徐衍祥不仅在镶锡工艺上颇有造诣,而且还对紫砂壶很有研究。在徐衍祥家中,他收藏的紫砂茶壶摆满了里里外外两间屋的架子,“这是清乾隆年间的、那一款是明朝的,旁边那个没有镶锡的是民国时期的。”每把壶徐衍祥都如数家珍,就连徐衍祥招呼记者喝茶的紫砂壶都是清乾隆年间的。

    徐衍祥说,目前他收藏了三百余把紫砂壶,时间跨度从明朝到民国都有,历史最久的一把紫砂壶距今已经五百余年历史。“这些壶都是这么年多来我一点点收藏起来的,有的是从别人手中转的,也有的是破损严重别人不要,我修复起来的。”

    徐衍祥指着桌上的一把明朝紫砂壶介绍说,这把壶在他手上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当时别人带着壶来他修,没想到中途破损,损坏的比较严重,对方便没要。徐衍祥把一个个碎片拼接起来又找人用铜钉焗在一起,才成了眼前的样子。

    如今,徐衍祥常年在家中从事锡具制作工艺、紫砂镶锡工艺,慕名而来找上门来客户也让徐衍祥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守在狭小的屋子里与锡、紫砂壶打交道,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在很多人看来很是单调的工作,在徐衍祥看来其中的奥妙不足为外人道也,“做我们这一行,首先得打心眼儿里喜欢,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坐得住。”徐衍祥说。

    除了自幼培养的兴趣,父亲的嘱托也是徐衍祥坚守这么多年的动力。“我父亲曾说,爷爷当时发明镶锡紫砂壶工艺是因为紫砂非常名贵但破碎之后却无法修复,用可以净化水的纯锡将其修复可谓相当巧妙,用镶锡紫砂壶泡茶的茶水甘甜宜人,你一定要传承下去。”

    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徐衍祥仍旧每天忙碌着,但徐衍祥也有着自己的担心,“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不愿意干这个活儿,真担心哪一天我干不动了这手艺消失了。”徐衍祥感慨说。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 ?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