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说 > 透视泰安 > 正文
  • 四十块古碑重现徂徕镇



      本报6月29日讯(记者 柳萍)近日,泰山文化研究学者、泰山学院副教授周郢与山东煤炭地质局的宋宝绪,在岱岳区徂徕镇北望庄村的扬水站上发现了由40块古代碑刻修砌成的碑坝。这些碑刻平均高约1.70米,最高的有2米,宽约1米,上世纪50年代被修砌成了北望扬水站的坝基。经周郢仔细研究、察看后证实,这些石碑的年代上起清朝的前期、中期,下到民国初年,碑刻规模如此之大,如此集中,在目前掌握的泰安石刻分布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些古碑刻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和挖掘泰山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对了解清末民初的泰安乡村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现的40块石刻之中,既有田地契约碑,也有祠堂碑、庙宇碑,有名人的墓志以及墓表碑,同时还有学田学款碑,内容非常丰富,如宗祠碑、谱牒碑记载了这里附近家族生存变迁的历史过程,学款碑记载了近代乡村教育的历史演变,很多庙宇碑反映了当时一些民间的信仰文化。周郢指着一块写着“重修三元宫大殿碑”的碑额说:“这是一个重修三元宫的巨大碑额,这个碑额非常大,接近1.20米的高度,我们可以猜想,它当年的碑身和碑座联起来应该是非常庞大的石刻,它的碑头雕刻得极为精美,这么大的碑头在民间碑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还有一块,其碑题是“创修祠堂碑记”,周郢说:“它讲述的是这里附近著名的家族程氏家族祠堂的创建情况,这块碑的价值就在于,它的作者是赐进士出身、广西庆远知府程灿策,程灿策是泰安历史上清代末期很有名的人物,还做过桂林的知府,在历史上有一定影响,他撰写的碑刻不是很多,这是一个新的发现。”
      这些碑刻大规模地集中在徂徕镇出现,为研究、了解清末民初的泰安乡村社会提供了一笔难得的文献资料。

    中共泰安市委宣传部主管 泰安日报社主办 地址:泰山大街333号泰安传媒集团22楼 联系电话:0538-6272000 邮编:271000

    中华泰山网 版权所有:Copyright(C) my053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B2-20100031号 鲁ICP备08005495号-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举报电话:12377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鲁公网安备 37090202000001号